新闻动态

华野第24军由哪些部队组建而来,首任军长是谁,后来建制如何

发布日期:2025-08-07 22:28    点击次数:158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

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1月,这些红军游击队分别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2团(由湘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等地游击队组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和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4团(由闽西、闽南及浙南游击队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

1939年8月,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将赴延安,新四军军部决定第1、2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11月7日,新四军第1、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江苏溧阳县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下辖:

第1支队第2团,团长王必成,副团长刘培善;

新编第6团,团长段换竟;

第2支队第4团,团长卢胜、副团长陶勇;

江抗总指挥部;

挺进纵队;

苏皖支队及苏南地方武装;

1940年2月,以原第2支队机关为基础重建新的第2支队,司令员罗忠毅;以原第2支队特务营和第4团组成新4团;以老4团3营9连为骨干,以茅山地区的地方武装为基础组编成新3团。

图片

1938年上半年,中共上海地方组织派何克希等到苏南江阴县西石桥,争取当地游击队梅光迪部;10月新四军第1支队授予该部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的番号,梅光迪任司令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

1939年5月.新四军第6团与江抗第3路汇合于武进县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总指挥梅光迪,副总指挥叶飞,政治部主任刘飞。

10月,江抗总指挥部西撤扬中县休整,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

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前身是1937年10月由中共党员管文蔚在家乡丹阳县建立的江南抗日自卫总团;1938年7月,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约见管文蔚,又派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前去视察,授予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管文蔚任司令员;9月改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郭猛。所属部队编为4个支队:

第1支队司令员张震东(兼);第2支队司令员方钧;第3支队司令员韦永义;第4支队司令员梅嘉生。

1939年10月,江抗主力西撤扬中,与挺进纵队合编。

合编后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陈时夫;下辖:

第1团由江抗第2路改称,团长乔信明,政委刘先胜。

第2团由江抗第3路改称,团长徐绪奎,政委何克希。

第3团由挺进纵队第1、4支队合编,团长梅嘉生。

第4团由挺进纵队第2、第3支队合编,团长韦永义。

合编后,第2团留在江南茅山一带坚持抗日斗争,其余部队北渡长江,开展泰州、扬州地区的抗日斗争。

1940年2月,挺进纵队第3团两个营由梅嘉生、张震东率领,西进仪征地区与苏皖支队合编。

苏皖支队是1939年11月由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团部和第2营组建的,司令员陶勇,政委卢胜。

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团两个营与苏皖支队合编成立新的苏皖支队后,司令员陶勇,卢胜任政委;原挺进纵队3团团长梅嘉生任副司令,副团长张震东任参谋长,卢胜兼任政治部主任。

合编后的苏皖支队下辖三个营和一个特务大队;以原4团2营为1营;以原挺纵3团1营、3营为第2营、第3营;以当地游击队卢卫国部为基础,补充一部分参军农民,加上挺纵重机枪连,组成特务大队。

图片

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留在苏南的部队,成立新的江南指挥部,罗忠毅任指挥,廖海涛任副指挥。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副总指挥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下辖:

第1纵队由新四军挺进纵队等部编成,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姬鹏飞;下辖:第1团团长兼政委乔信明;第4团团长邱玉权,政委刘文学;第5团团长王澄,政委彭德清。

第2纵由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新6团和挺进纵队一部编成,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下辖:第2团即原第1支队2团,团长段焕竞,政委郭猛;第6团即原新编第6团,团长池义标,政委吴嘉民;第9团由原江抗第2团改编,团长徐绪奎,政委罗维道。

第3纵队由新四军苏皖支队和江都独立团、陈玉生起义部队改编组成,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副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卢胜。下辖:第3团由苏皖支队改编,团长黄才胜,政委吴载文;第7团是由共产党员陈玉生率领国民党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第3纵队第8支队起义归来后改编的苏北指挥部独立支队改编而成,团长兼政委惠浴宇,后邱玉权任团长,余光茂任政委;第8团由江都独立团改编,团长姜茂生,政委邱湘田。

同月,重建后的第2支队由2个团扩编为4个团,即新3团、新4团、独立1团、独立2团;司令员罗忠毅,政委廖海涛。

10月,第2纵队随苏北指挥部参加黄桥决战。经4天激战,苏北指挥部以5000主力歼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指挥的12个团1.1万余人。

图片

1941年1月皖南事变;1941年2月28日,苏北指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原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原辖第2、第6、第9团依次改称第4、第5、第6团。

1941年4月1日,重建后的新四军第2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第16旅;第6师师参谋长罗忠毅兼任旅长,廖海涛任政委兼兼政治部主任,王胜任参谋长。下辖:第46团即原新4团,团长黄玉庭;第47团即原新3团和独立1团组成,团长诸葛慎,并指挥独立2团。

11月28日,第16旅旅部和苏皖区党政机关在江苏溧阳塘马地区遭日伪军重兵合围,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壮烈牺牲;不久新四军军部任命师长谭震林兼任16旅旅长,钟国楚任政委兼兼政治部主任,张开荆任参谋长。

1942年4月,江渭清调任16旅政委,钟国楚任16旅旅长。

1942年10月,新四军第1师王必成第2旅撤销第5团,将5团部队缩编成5个连充实第4团;12月31日,王必成第2旅率第4团、教导大队等部渡江南下,于1943年1月13日到达溧水县于6师第16旅会合;29日,王必成第2旅奉命与16旅合编,仍称16旅;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魏天禄。下辖:第46团,团长黄玉庭;第47团,团长熊兆仁;第48团由2旅第4团改称,团长刘别生并指挥第51团和独立2团,全旅共6000余人。

图片

1944年12月粟裕亲率第1师主力3个团(第3旅7团等)从苏北挺进苏浙皖边,于1945年2月组成苏浙军区,第16旅和南下部队分别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和苏浙军区第3纵队。

第1纵队下辖:第1支队由48团改称,司令员刘别生;第2支队由46团改称,司令员吴泳湘;第3支队由47团改称,司令员黄玉庭;全纵队共8270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从苏浙皖边北撤至东台县境,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副司令员段焕竞,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刘文学;下辖第46团(团长吴泳湘)、第48团(团长饶惠谭)、第50团(原47团,团长黄玉庭)、第52团(团长黄光裕)、第54团(团长刘史明)5个团,共1.1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在邵伯、樊川地区扼守京杭运河,保卫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

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师,野战军政委谭震林兼任师长及政委,副师长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下辖:

第16旅即原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旅长钟国楚、政委罗维道;下辖第46团(团长黄玉庭、政委吴泳湘)、第47团(原第50团,团长黄光裕)、第48团(团长张强生),第52团分散充实第16旅各团。

第18旅即原苏中军区独立旅,为1945年11月由靖江、如西、泰兴、泰州、紫石等各县的独立团整合改编而成的;旅长饶守坤、政委刘文学;下辖:第52团(原独立旅第1团,团长姜茂生)、第53团(原独立旅第2团和原第6纵队48团特务营组成,团长田贤成)、第54团(原独立旅第3团和原第6纵队54团2个营组成,团长郭志伟)。

7至8月,华中野战军第6师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七战七捷中,光是第6师参加的就有五战,每战全胜,歼敌1.6万余人。

10月,第6师参加涟水保卫战。与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74师拼杀3昼夜,取得了涟水防御战的胜利。

11月17日,华中野战军第7师第20旅大部编入第6师,组成第17旅。旅长梁金华,辖第49、第51团。

12月,第6师参加第二次涟水保卫战。阻击国民党整编第74、第28师;保证了我军在宿北战役中全歼敌整编第69师。

图片

1947年1月上旬鲁南战役期间,第6师在苏北方向担任阻援。

2月上旬,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委,皮定均任副司令员,陈时夫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杜屏任参谋长;所属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16师(师长张云龙)、第17师(师长梁金华)、第18师(师长饶守坤);加上教导团和特务团,共3.5万余人。

1947年2月,第6纵队参加莱芜战役。

3月,渤海军区基干团调入第6纵队,改编为第17师第50团。

4月,第6纵队在泰蒙战役中担任阻援。

5月上旬,第6纵队挺进鲁南作战,中旬回师北上参加孟良崮战役,该纵队在孟良崮战役前,孤军隐蔽在鲁南敌后,待战役打响后飞兵垛庄,切断了整编第74师退路,逼得张灵甫率部上了无粮无水的孟良崮,为我华野全歼这支排名蒋军“五大主力”之首的骄狂之师,立下了头功。

纵队特务团攻占74师师部,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

图片

在5月15日上午,王必成6纵主动向华野首长请战,要求从6纵抽出两个师直接参加对74师的攻击。

华野首长命令6纵从西北、正西和西南攻击敌人。

6纵立即召集各师和特务团负责人紧急会议,分配了具体任务。

随后,纵队指挥所前移至距孟良圈主峰仅4公里的大场山。

6纵17师、18师迅速投入兵力,向孟良固侧翼发起进攻。

深夜,华野首长向6纵下达了配合友邻部队,最后解决74师的命令,要求

务必于5月16日拂晓发起全线总攻击。

王必成司令员不厌其烦地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冲上孟良周,活捉张灵甫,高呼

我们要为两次涟水保卫战牺牲的战友报仇!

16日凌晨4时,6纵六个团和预备队全部进入预定位置。

在获悉敌人积极实施突围这一情况后,提前实施全线攻击。

在6纵强大火力打击下,敌人陷入馄乱,大量就歼被俘。

上午7时许,正当敌人精疲力蝎之时,6纵使用了预备队。

作为预备队的特务团

接到协同兄弟部队直捣孟良阔敌巢的命令,全团就像离弦之箭,直扑敌阵。

特务团与52团、54团密切配合,攻占了东、西540高地。

下午14时,总攻开始。我军的炮火从四面八方齐轰孟良尚山顶及600高地。

6纵特务团首先突破孟良尚西侧,直捣敌74师指挥所。

绝望的张灵甫急令他的参谋长魏振钺率1000余残敌冲下山腰,阻我前进。特务团奋勇迎战,几经拼杀,将敌一部歼灭在山坡上,敌参谋长及敌军大部被生擒。

特务团1营3连在指导员邵至汉率领下,首先冲到张灵甫藏身的山洞前,他身上多处负伤,不幸被从洞中冲出的亡命之徒击中,英勇牺牲。3连指战员怒不可遏,用抵近射击和白刃战消灭了占据洞穴和石岩的残敌,击毙敌卫队长,击毙了张灵甫。

图片

电影《红日》便是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为原型拍摄的,改编自华野6纵宣教部部长、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吴强创作的经典小说。

华野王必成6纵与国民党张灵甫整编74师是宿敌,早在苏北涟水之战时,双方就打得难解难分。虽然6纵在二战涟水中损失惨重,甚至失去了涟水城,但他们的表现也使74师元气大伤,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从涟水到孟良崮,王必成6纵部队历经了艰难困苦,最终成功报了仇。

战斗结束后,6纵宣教部部长吴强看到张灵甫的遗体,深受触动,下定决心要把这段历史写成一部小说。

经过数年的努力,1957年,《红日》这部小说出版,得到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挥员的支持和帮助。

图片

小说《红日》以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华东野战军,发生在江苏涟水、山东莱芜吐丝口、山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刻画了我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长沈振新(原型人物为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原型为6纵战将刘盛起)以及连长石东根以及排长杨军等一系列我军正面军人以及敌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敌参谋长和旅长等敌军反面角色的形象。

1963年年5月1日,电影《红日》上映。

张灵甫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被蒋介石称为“王牌中的王牌”,全部美械装备,经过美国军官的施训(其他四大主力为:国民党新编第1、第5、第6军,和整编11师)。

为迅速、全部、彻底歼灭整编74师,华东野战军动用了五个纵队担任围歼任务,动用四个纵队的兵力担任阻援任务,战役从1947年5月13日发动,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对74师的合围。

而蒋介石则想着利用74师被围作为诱饵,将华东野战军吸引在自己周围,内外夹击,不仅解74师之围,还将全部消灭华野主力。

当时的情况是,华野有5个纵队包围着整编74师,而国民党军却有10个整编师包围着华东野战军。

华野首长当即命令各阻援部队,坚决阻住强大的援敌,主攻部队加速猛攻,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全歼整编74师。

为此华野指挥所前移推进,陈毅、粟裕在指挥所直接观察和指挥战事,整日无休息、彻夜不眠。

1947年5月15日13时,华野发动总攻,激战至16日下午,进攻部队攻克孟良崮,击毙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和少将副师长蔡仁杰,敌军官兵纷纷就擒。

战斗结束后,华野前指发现孟良崮地区仍有敌电台活动,立即严令各部清查毙伤敌实数,陈毅、粟裕亲自汇总核查,发现各部所报歼敌数与敌军编制数相差甚大,即令各部队搜索战场,结果发现有7000余残敌隐藏在孟良崮山谷中,复又投入战斗,全部肃清残敌。

图片

7月,第6纵队参加南麻临朐战役。

8月,王必成6纵编入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进入鲁西南地区作战。

9月,第6纵队初南渡黄河,参加沙土集战役。

9月底,第6纵队进军豫皖苏边区。

12月,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中,第6纵队会同兄弟部队于安徽亳县地区担任阻援,保障破击战的顺利进行。

图片

1948年2月,第6纵队攻占兰封、考城(1954年6月,兰封、考城两县合并称兰考)。随后进至豫北濮阳进行新式整军。

6月,王必成6纵结束在淮阳地区的新式整军运动后,投入了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华野孙继先第3、何以祥第8纵队以突然行动向敌军在中原的重镇—河南省会开封发起攻击。战斗从6月17日开始,经过七天激战,解放了开封城;王必成6纵除担任华野领导机关的警卫任务外,还在曹县担任打援任务。

蒋介石为挽回颓势,夺回开封,迫我决战,急令邱清泉兵团及第四绥靖区部队向开封攻击前进,又以整编75师、第72师及新编第21旅组成一个兵团,由区寿年任司令官,从民权经唯县、祀县迂回开封。

这样,豫东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华野首长决定第3、第8纵队主动放弃开封,向通许地区转移,吸引邱清泉兵团尾追,使其远离区寿年兵团;然后以叶飞第1、陶勇第4、王必成第6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王秉璋第11纵队组成突击兵团,围歼区兵团。

6月26日,华野第3、第8纵队撤出开封以后,邱清泉即以先头部队占领该城,主力尾随我军南下而来。此时,区寿年兵团见邱兵团捷足先登抢了头功,就停步不前,在唯县、祀县地区进巡不前。这就使邱、区兵团之间形成了相距40公里的空隙。

6月27日晚,我突击兵团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良机,不待查明区兵团各部的具体分布,就发起猛烈攻击。王必成6纵位于1纵和4纵之间,向敌攻击前进。7月1日晚上23时,总攻开始。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我突击兵团各路纵队直捣敌巢龙王店。

激战至2日凌晨3时,将区寿年兵团部、整编第75师师部及第21旅1个团全歼,俘兵团司令官区寿年及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

图片

9月,王必成第6纵队参加济南战役,在邹县(今邹城)、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地区阻援。

在济南战役中,华野大军14万人攻城,18万人打援。

如果按照战斗力划分,聂凤智9纵和宋时轮10纵领衔攻城兵团,而打援兵团则汇集了叶飞1纵、陶勇4纵、王必成6纵3个华野头等主力部队,还有实力同样不弱的何以祥8纵。

由于徐州的国民党三个兵团根本没有抵达战场,使得打援兵团失去“用武之地”。

济南的城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外围阵地、商埠、外城和内城。华野于1948年9月16日夜发起进攻,基本的战斗进程如下。

1、扫清外围阵地:从9月16日至9月20日。

2、占领商埠:从9月20日夜至9月22日下午。

3、占领外城:从9月22日黄昏至9月23日上午。

4、占领内城:从9月23日黄昏至9月24日下午。

从开始进攻商埠至最后占领内城,华野将士根本没有休整过。当商埠被占领后,战斗已经连续进行6天多,为了不给王耀武重新部署的机会,许世友两次发出动员令:克服一切困难,不停顿地攻击。

粟裕最初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三份作战方案,其中他更倾向于集中优势兵力先打援,待得手后再攻城。但是,这种战法最大的问题是:徐州的三个兵团是否会真的增援济南?

主席建议粟裕:华野应该以山东兵团之全部真打济南,而且是第一目标;打援同样重要,但不需要那么多的兵力。

华野仅用8天就攻占济南只是战役的结果,在此之前没有人敢这样预测,也没有人敢按这样的预测部署兵力。

国民党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个兵团的战斗力远比济南城里的那些国民党军强得多,粟裕最终仍然将大部分主力部署在打援战场的原因便在于此。

很明显,国民党三个兵团对增援济南都不积极,因为他们已经发现增援路上的华野重兵。

也就是说,是华野的打援兵团阻止了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继续北上的步伐。

1948年9月24日,即济南战役行将结束的最后一天,粟裕同志代表华野前委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9月25日毛泽东同志即复电同意,并充实了新的内容。

随着战场情况的演变,中野和华野由原来的配合作战转变为统一部署下的直接协同作战。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的序幕拉开了。

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也参加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首先砍掉刘峙集团的右臂。

华野6纵队的任务是和兄弟纵队一起,向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实施主要突击,迅速歼灭该敌。

11月6日,6纵和兄弟纵队一起,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迅猛攻击前进。

黄百韬兵团于7日晨从新安镇仓惶西撤,向徐州收缩靠拢,在这一突然变化的情况下,6纵来不及等待上级的具体指示,命令各师迅速越过陇海铁路,从东向西追击敌人。

为了抓住黄百韬兵团,不让其与徐州之敌靠拢,6纵指战员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马不停蹄,昼夜兼程,猛打穷追;至11日晚急进至碾庄、曹八集以南以西地区,与趁张克侠、何基洋起义之际,由北向南直插陇海铁路,将敌拦腰截断的第13纵队会合,达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

至此,黄百韬兵团的五个军,除63军和100军的44师在我军追击、堵截过程中,被兄弟纵队歼灭外,其余全被围困在碾庄及其周围不到18平一方公里的狭小地区。

11月14日晚,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召开了围攻黄百韬兵团的各纵队主要领导同志的会议,确定围攻黄百韬兵团的各纵队,由山东兵团谭震林兼政委、王建安副司令统一指挥。6纵的任务是由西南方向发起攻击,首先攻歼彭庄、前黄滩之敌,尔后向碾庄实施突击。6纵左邻为周志坚第13纵队,右邻为聂凤智第9纵队。

19日22时全线发起总攻。6纵由碾庄西面发起攻击,激战至24时,奉命撤出战斗,挥师南下,和兄弟纵队一起在野司统一指挥下,进击援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

11月28日,蒋介石严令杜幸明集团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实施南北对攻,以解救被中野包围的黄维兵团。为此,6纵又受命担任阻击南线李、刘兵团的任务。

12月1日,6纵进达蚌埠以北的预定位置,在东起徐郑西至古城,南起曹老集北至张集,正面35公里多,纵深20余公里的地区。以清沟湾河为依托,部队成两线展开,组织防御,阻敌北援。

激战至15日午夜,黄维兵团被全歼,李、刘兵团全线溃逃。

17日拂晓,6纵各部队转入分路追击,但敌已逃至河南岸,至此,结束了阻击任务。

12月19日,6纵奉命北上宿县地区集结待命,准备参加围攻杜幸明集团。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我华野全歼。

1月17日,6纵再次奉命南下;19日强渡淮河,进占蚌埠。

图片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

24军由王必成任军长(后皮定均),廖海光任政委,皮定均任副军长(后梁金华),赵俊任参谋长,蓝荣玉任政治部主任。所属第16、第17、第18师依次改称第70、第71、第72师,加上教导团、特务团、炮兵团,全军共3.6万余人。

第70师,师长陈仁洪,政委谢立全,副师长黄玉庭,参谋长黄光裕,政治部主任陈云飞。

第71师,师长梁金华,政委黄光,政治部主任陈时生。

第72师,师长康林,政委张闯初,参谋长罗桂华,政治部主任童炎生。

图片

1949年4~5月,第6纵队参加渡江战役。

5月1日,第24军奉命进驻南京,负责城市的警卫和防空任务。

6月初,第24军北上驻防徐州。

6月,第71师南下淮北,归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进入大别山区剿匪。

7月,第70师担任连云港地区海防任务。皮定均升任第24军军长。

8月,第72师协同兄弟部队攻占长山列岛,10月归建。

1950年3月,第24军南下浙江余姚,准备解放舟山群岛。

7月,第24军进驻闽北,军部驻江山。

9月,第24军奉命撤离闽北;10月中旬抵达松江、嘉兴、闵行、平湖地区,担负保卫上海和杭州湾的任务。

图片

1950年11月23日,第71师划出,改为空军第15师;1951年5月,第71师进驻吉林公主岭机场,正式改建为空15师,师长黄玉庭、政委崔文斌,下辖第43、45两团,每个团都组成了3个大队,全师共3148人。

1951年9月,空15师改装为米格-15飞机;10月下旬,空15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爆发整整一年。

1952年2月19日开始,空15师在空4师带领和掩护下执行升空作战任务;3月20日,45团1大队在空4师12团1大队掩护下升空作战,很快发现8架F-51野马式战斗机,副团长林广山连续攻击4次,首开纪录,击落1架F-51战斗机;1大队大队长樊玉祥接近敌机到161米处开炮,又击落1架。

从4月中旬开始,空15师开始担负单独作战。

对于空15师来说,最大的荣耀之一,便是击落美军“双料王牌”和“三料王牌”,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

4月7日下午,43团12架米格-15比斯型飞机与美空军F-86机群空战后返航,1中队飞行员韩德彩和他的长机在掩护战友安全着陆后,双机拉开距离正准备着陆时,地面指挥员发现敌情,命令他们赶快拉起。

长机因高度过低,未及拉起就被敌机击中。后面的韩德彩拉起机头向四周搜索,很快发现目标,他拼力扭住敌机不放,不到300米超近距开炮击落F-86飞机1架,飞行员跳伞被俘。

经审查,该机驾驶员系美空军第51联队上尉小队长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费席尔在朝鲜战场上战斗飞行175次,击落过10架飞机。按美国空军规定,击落5架可称“王牌”,他击落10架,因此被称为“双料王牌”。

5天后,即4月12日,45团飞行员蒋道平在团长樊玉祥率领下,12架战斗机编队,按空联司令部的命令飞向龟城、清川江地区上空,其作战任务是保护水丰发电站和鸭绿江大桥。

他们飞到龟城附近上空以后,与美军遭遇了,美军飞机总数有三十多架。而此时蒋道平驾驶的战斗机居然与自己的编队偏离了,这就是说,蒋道平驾驶的米格15战斗机成了单机。

蒋道平不惧敌机众多,在两架敌机转弯时,猛冲了过去,对准一架敌机猛烈开炮,美军的一架F86被打得冒起了黑烟歪着身子坠入黄海,飞行员跳伞。

被他击落的,正是美空军第51联队16中队“首席三料王牌”约瑟夫·麦克康纳尔上尉,他跳伞后被直升机从海面救回;此人的击落战绩是16架,是朝鲜战争中美国飞行员中的头号空战王牌。

当时美国空军严密隐瞒了麦克康纳尔被击落的消息,后经中国战史专家多方考证,48年后的2001年10月,空军党委正式认定了蒋道平的这一战果。

抗美援朝中,空15师作战76次,共击落击伤敌机67架,其中击落51架、击伤16架,与空12师总战绩相同,都是67架,实现了向空12师看齐的目标。

图片

1951年3月,皖北军区警备第14旅旅部及第40团、第90师第270团,第102师第305团调归24军,组建为新71师,师长黄仁廷,政委任敬汤。

1952年7月,第71师师、团两级机关调归中南空军,组建空军29师;营以下部队分别编入第70、第72师和军直属队;第25军第74师(前身为淮南军区第5旅,后改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0师)调归24军建制。

调整后,军长兼政委皮定均,副军长梁金华,参谋长李家益。下辖:第70师,师长陈仁洪;第72师,师长康林;第74师,师长肖选进;全军近5万人。

图片

1952年9月,第24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春夏,在部队开展的冷枪冷炮杀敌竞赛中,第72师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用436发子弹毙伤敌214名,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7月,24军军参加了金城反击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24军于1955年10月归国,属北京军区,驻防河北承德,部署在京郊和唐山一线,拱卫北京。

1960年4月,第70师改编为摩托化师,第208团、210团改为摩步团;同期第70师以第209团团部和1、2营以及师属37高炮营为基干组建高炮团。

1961年1月,恢复第209团建制被改为摩步团。

1962年10月,第70师改编为机械化师,辖内各摩步团统一增编坦克营,以充实地面突击火力。

1966年6月,第70师正式脱离第24军建制,改隶北京卫戍区。

图片

1969年,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第70师改称警卫第3师,辖警卫第7、8、9团和炮兵团、高炮团、坦克团。

1974年12月,警卫3师受领迎外任务。

1979年1月,警卫第7团、8团、9团依次改番号为警卫第11、12、13团;另编有炮兵团 、高炮团、坦克团。

1986年8月,北京军区组织第11侦察大队赴滇参加两山轮战,警卫3师侦察连就在其中;轮战期间,警卫3师侦察连连长冷杰松为北京卫戍区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战后,连长冷杰松被中央军委授予“侦察英雄”荣誉称号。

1996年,原驻通县的警卫第12团因重大案件显示的风气问题过于突出而被撤销;第11团作为1928年诞生于福建闽西后田暴动和永定暴动的红军团,担负迎外表演任务;第13团荣誉称号“老虎团”,该称号来自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后改制为特种警备团。

警卫3师部队主要担负首都机动防卫作战,参加首都防空作战、反恐维稳及平时各类机动任务。

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警卫3师成了北京军区乃至全军少有的王牌主力师。

2005年,警卫3师奉命参加实兵对抗演习;此次演习,警卫3师在10个课目的比拼中,取得5个第一、3个第二的骄人佳绩。

2016年2月,北京军区撤编后,北京卫戍区与新疆、西藏军区一道转隶陆军总部。

2017年新一轮改,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是两大特例,保留了师级建制。

图片

1969年12月全军重排番号,第74师改称第70师,北京军区工程兵第3区改编为第71师;至此,原汁原味的第24军血脉仅剩第72师。

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24军是首批进入震区的部队。

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央军委进行了我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精简整编,最为重要的一项是组建由诸兵种组成的集团军,旨在提升我军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据此,中央军委撤销了11个军部,保留了24个军进行合成集团军整编,第24军正式执行集团军编制,第71师奉命撤编,保留了第70、72师:

第70师前身部队为1939年5月组建的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1941年2月,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5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1946年10月,该旅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11月调整为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5旅;1947年2月,该旅改番号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0师;1949年2月,该师改称第25军74师;1952年7月,第74师改隶第24军,9月随军参加抗美援朝;1957年1月,第74师奉命转隶第66军;1969年10月,第74师复归第24军建制,12月,第74师沿用原第70师番号。

及至1985年10月,第70师执行北方甲种摩兵师编制:除原辖第208、209、210团及炮兵团外,增编坦克团和高炮团。

第70师并非第24集团军的嫡系血脉,可是却成为本集团军唯一执行北方甲种摩步师编制的精锐主力。

第72师前身部队系组建于1941年8月的苏中军区第1旅;1945年10月,改称苏中军区独立旅;1946年5月,该旅与由苏浙军区第1纵队改编的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师,苏浙军区独立旅改称6师18旅;1947年1月改称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1949年2月,华野6纵18师改称第24军72师,孟良崮战役中,该师攻占垛庄,干脆利落地完成了野司赋予的战役合围任务。

1952年9月,第72师随军参加抗美援朝,在朝期间涌现出了特等功臣、二级英雄张桃芳。

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际,第72师予以保留,并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

图片

1992年,守备第5旅和守备第7旅撤销,原属天津警备区的坦克第1师(该师是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前身是1945年12月组建的东北坦克大队,1949年5月正式成立坦克第1师,参加过锦州战役、天津战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1985年由原第66军改归天津警备区)调入该集团军。

中央军委于1998年进行了新一轮的体制编制调整:

24军第70师第209团撤编,师属坦克团改编为装甲团。

第72师奉命撤编后,该师与唐山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合编为河北陆军预备役炮兵第72师。同时,1955年起即担任迎外表演任务的天津警备区摩步第196旅(前身为1946年3月由山西地方部队组建的冀晋军区独立第1旅,后为华北军区第1纵队1旅,1949年2月改为第66军196师,参加过抗美援朝,1985年第66军撤销后改归天津警备区)转归第24集团军。

24集团军坦克第1师改编为装甲第1师。

至此,非第24集团军嫡系血脉的第70师,反而成为了老24军保留下来的唯一血脉。

图片

2003年9月,在军队刚完成裁军50万的基础上,军委决定再次裁军20万人,陆军被裁掉了3个集团军,分别是:

驻扎在黑龙江省会城市哈尔滨市的沈阳军区23集团军;

驻扎在河北承德市的北京军区24集团军;

驻扎在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市的北京军区63集团军;

使得陆军集团军直接从21个裁减至18个。

陆军第24集团军撤销后,步兵第70师缩编为步兵第70旅与装甲1师改隶陆军第65集团军建制。

2011年,装甲第1师实行师改旅,拆分为装甲第1旅、机步第195旅。

2012年3月,机步第195旅移防朱日和,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朱日和蓝军旅。

2016年2月,摩步第70旅随第65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

2017年4月,第65集团军番号停用。尔后,摩步第70旅保留在了中部战区陆军第81集团军建制内,并执行合成旅编制。

图片

粟裕麾下有三名战将,这三人是粟裕在担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时的三位旅长,这三人就是著名的“叶王陶”,叶飞,王必成和陶勇。

王必成出生于1912年,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小寨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王必成15岁参加了农民义勇军,17岁时正式加入了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任职,历任连长,团长,副师长等。

1931年冬,王必成任红4方面军第10师3团3营8连连长。

1932年春王必成任红4方面军第10师3团3营9连指导员;同年9月起任3营营长;同年10月王必成随军西征入川。

1933年2月,王必成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作战中负伤,7月伤愈归队改任第30军88师263团1营政治委员。

1934年9月,王必成升任红30军第89师265团副团长。

1935年5月,王必成任红30军89师267团团长;同年11月起王必成改任红30军89师267团政治委员,奉命南下转战川康边。

1936年春,王必成任红30军89师副师长;同年10月王必成随红2、4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会师;11月起王必成为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期三队学员。

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王必成调任新四军,历任第1支队参谋长,团长,旅长等职。

1938年6月的时候,王必成已经是新四军第1支队2团的参谋长了;当年10月时,王必成从参谋长成为了团长。

1939年11月8日,王必成率领新四军第1支队2团,协同新6团,在江苏丹阳延陵镇附近的贺甲村与“扫荡”的日军遭遇,经过30个小时的激战,共击毙日军168人,生俘3人,被当时很多报刊登上头版头条。

王必成和他2团作战英勇,连战连捷,威名远扬,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王必成为“王老虎”,称2团为“老虎团”。

1940年10月,王必成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兄弟部队一起歼敌1.1万余人,俘虏3800余人,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此后,王必成、叶飞、陶勇这3支英雄部队,被称为粟裕的“三只铁拳”。

皖南事变爆发后,王必成调任新四军第1师第2旅旅长。

1942年底,新四军第2旅主力与江南的第16旅合编,王必成改任新四军第6师第16旅旅长;与第16旅政委江渭清等一起发展和壮大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1945年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16旅改编为第1纵队,王必成任苏浙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

1945年11月10日,王必成任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

1946年3月,第6纵队改为第6师,王必成任副师长;同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在闻名遐迩的苏中七战七捷中,王必成率第6师参加了五战,仗仗皆胜,歼敌1.6万余人。

王必成率领部队与张灵甫的整编74师二战涟水中,不幸失利;涟水一仗,有人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粟裕坚持力挺王必成,最终王必成是留职检查。

因为涟水一战,王必成在心里多年耿耿于怀。

1947年1月,王必成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2月,王必成率华野6纵参加莱芜战役,创造了一个纵队在一次战役中歼敌2.4万余名的辉煌战绩;5月,王必成又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此役,华野六纵遇到了老冤家、死对头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

王必成叫来诸位部下说:报七十四师之仇,就在今日。你们谁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74师在张灵甫的率领下,占据高点,久攻不下,王必成听闻张灵甫藏身于一山洞,他立刻派特务团前去出击,下午2点传来消息,敌军张灵甫已经被击毙。

196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红日》,剧中人物沈振新的原型,就是王必成。

图片

1949年2月起,王必成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军军长。

1949年9月至1951年1月,王必成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副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副司令员。

1951年1月至1952年7月,王必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

1952年7月至1953年4月,王必成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司令员,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因病回国,王必成入朝作战。

1953年4月起,王必成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参加了朝鲜东海岸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1953年夏季战役。

1954年,王必成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

1955年,王必成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5年9月2日至1960年5月,王必成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中共上海市委常委。

图片

1958年的一天,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错误批判,很多同志都在会场上发了言,这让粟裕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助。

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的王必成也来参加这次会议了。

王必成在解放战争时期是粟裕手下三员虎将叶、王、陶之一,深受粟裕的信任和爱护,因此在会议召开之前,就有人专门给王必成通气,说他最了解粟裕,让他跟上会议形势,主动在会议上揭发粟裕。

王必成按住了心中怒火,直接问来人要他揭发什么。来人便给他讲,就揭发粟裕是个大阴谋家。

第二天的会议上,轮到王必成发言了:我是奉命来揭发粟裕的,昨天有人专门跟我通气,要我揭发粟裕是大阴谋家。我与粟裕共事多年,是非常了解粟裕的,尤其是对粟裕的大阴谋,是有着深刻体会的。

粟裕的大就是他胸中有大格局。谋就是他的谋略出众,不是一般将领能比的。粟裕这些特点,毛主席都是清楚的。

至于说粟裕的阴,我确实不知道粟裕哪里阴了,我也确实想知道,请会场里的人当场赐教。

很显然,王必成的发言,不但没有揭发粟裕,反而给了粟裕莫大的支持,不但标明了他的功绩,更是讲清了对自己老上级的尊崇和敬佩。

这种形势下,王必成敢这样发言,也是彰显了他光明磊落、豪爽直言的性格。贺龙元帅整个会议都没有说一句话。但他听了王必成的发言以后,直接对身边的人说:王必成这个人可信,更可交。

尽管王必成在会议上仗义执言,但也无法改变粟裕的境遇。

会议结束以后,粟裕被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担任了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从此,远离了军队的一线指挥核心。

此后,王必成历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等职。

1984年2月5日,粟裕同志逝世。

王必成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失声痛哭,第一时间来送别粟裕,整个全程都在陪伴着粟裕的家人,送别老首长最后一程。

粟裕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自己被平反。

而他逝世以后,王必成继续为他平反的事情多方呼吁,甚至多次在中顾委的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得到落实。

1989年3月13日,王必成将军逝世,他并没有帮助自己的老首长完成遗愿。

五年过后,也就是在1994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这才算是正式的给粟裕平反了。

这一天,粟裕的老伴楚青,专门打电话给王必成的妻子。叮嘱她一定要把这天的报纸供奉在王必成遗像前,告诉他,他最关心的老首长的事情已经解决了。

图片

1960年,王必成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为了许世友的副手。

王必成和许世友是湖北麻城县的老乡,两人的老家就隔了一个村而已。

当年黄麻起义时,许世友带着一支赤卫队参与其中,而王必成就是赤卫队队员之一。

1962年,国际局势动荡,南京军区接到军委的指示,要迅速转入高度戒备状态。

王必成向军区党委提出了一个方案:把部队拉到野外,进行“三实”演练,即实兵、实装、实弹。

1964年,毛主席外出视察途经南京。王必成前来向毛主席汇报南京军区的军事训练情况。

毛主席听后,对于王必成的这一提议及所取得的成效,是非常认可的。

不久,全军各部队就掀起了一阵野营训练的大浪潮。

图片

1966年过后,许世友将军因种种原因的影响,便向军委请假到大别山深处休息养病。

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必成以及另一位副司令员林维先、副政委鲍先志等人就代为主持部分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造反派”依然多次冲击军区机关,势态在不断恶化。身处大别山区的许世友非常愤怒,给王必成等人下令坚决抵御这种行为,必要时可以开枪。

但此时中央并没有给出指示,采取极端手段只会激化矛盾,所以王必成他们没有照做,这让许世友认为是不听自己的话。

为稳定局面,王必成等人还无奈接见了“造反派”代表并被迫在同意搞“四大”的意见书上签了字,这更添许世友的怒火。

那些“造反派”先前可是把许世友的住处都打砸了一通,眼下军区内部却有人搞妥协,这在许世友看来,就是想联合把自己搞下去。

因此,当一批需要军区司令员签字的材料送到许世友面前时,他一把推开,还愤怒地说:这是在乱军,要自毁长城,告诉军区,都不准发布。

其实就那个时局而言,王、林、鲍他们也很不容易。在意见书上签字也是迫不得已,谁能顶得住那么多人的攻击。此时上级的态度也不明朗,眼下“造反派”势大,谁都不知道到底是谁授意,所以他们只能按照常规来做出应对。

这些苦衷,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许世友没有去想,他只认为是王必成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要夺取军区大权,所以,心里就存了成见。

后来中央认为动乱严重影响到群众生活,再乱下去恐怕难以控制,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部分单位、省市实行军管,许世友也回到南京军区继续掌权。

许世友在回到南京军区后,立即点了王必成、林维先、龅先志的名。

有同志来做许世友将军的工作,说王必成他们也是迫于压力才那样做,不过许世友将军听后说道:战场上死都不怕,还怕压力!

好在毛主席知道三人并非要跟中央对着干,也是迫于无奈才做的选择,于是王必成等人被毛主席接到了北京,住在北京总参第一招待所。

这一住就是一年多,1969年12月,三人得以重新安排工作:王必成调任为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林维先调任为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鲍先志调任为济南军区副政委。

1960年5月至1969年12月,王必成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5月至11月王必成兼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

在上海期间,王必成精心培植和扶持了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典型。

1961年9月,在王必成的邀请下,南京军区政治文化部部长沈西蒙将8连的光荣事迹搬到了舞台上,执笔创作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新四军出身的剧作家沈西蒙写过《柳堡的故事》、《东进序曲》等优秀作品,

最初的话剧剧本取名为《南京路进行曲》,修改过程中改名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前线话剧团排演中才正式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话剧演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颁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8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

5月5日,“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在上海军人俱乐部大礼堂隆重举行,8连指导员王经文和连长从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手里接过锦旗。

这是新中国成立14年来,第一次给一个和平年代的连队命名,好八连因此成为一面旗帜,成为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上海电视台及时拍摄了《国防部好八连命名大会》和《南京路上好八连》两条电视新闻。

1963年7月29日晚,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毛泽东是该剧的主要观众。

1963年8月1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欣然挥就了杂言诗篇《八连颂》。

1963年底,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始拍摄。之后,参加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出的原班人马,在8连实地拍摄同名电影,把话剧搬上了银幕。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于1964年上映。

“好八连”这个名字,就此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

南京路上好八连前身部队是1947年上半年华东军区成立的一支担负保卫机关和后勤运输任务的连队。连队最初定名为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

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沟头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招来的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组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并召开了连队建连命名大会。

1947年12月4日至26日,因战势所趋,建连集训还未结束的辎重连就奉命参加了莱阳攻坚战役。后来辎重连到达诸城补充了兵员,增加了编制,由原来的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改称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直属重炮连。

1949年春末,重炮连离开山东进军南下。渡江战役前夕,又更名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1营1连。

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6月2日,脚穿布鞋的1连指战员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繁华的大上海;6月中旬,1连改编为上海公安总队内卫1团2营8连。

1956年9月,8连移防南京路,担任人民广场、中级党校及团部的警卫以及南京路的巡逻等任务。

1957年4月,连队移至高安路、衡山路、外滩等地,负责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的警卫工作。

1959年2月,连队改编为上海警备区警备团3营8连。

1982年,“南京路上好八连”驻守南京路的任务被正式转交给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后,就从南京路上撤出。

2017年,在“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4周年之际,好八连从上海警备区转隶到第72集团军某特战旅,开始了特战转型的征程。

图片

1969年,王必成被调到云南省任昆明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第二年,王必成旧伤复发,周总理知道此事后,特意指示王必成来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

就在王必成安心疗养期间,昆明军区却出现了一桩大事:昆明军区政委谭甫仁和他的夫人遇害了。

1970年12月21日,正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疗养的王必成接到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同志的通知,要求他即刻去总理办公室,周总理有要事要和他商谈。

周总理对他说:谭甫仁同志遇害一事疑点重重。你在这段期间一直待在北京,又是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熟悉军区的情况,这件事还是由你回去启动调查最为合适。

之所以要王必成赶回去主持大局,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彼时中国正处在动荡时期,原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将军因被人诬陷,遭受批斗、整治,此时根本不在军区。平时昆明军区的一切事务均是由谭甫仁处理,是实际上的一号领导,现在谭甫仁政委遇害,从职务顺序上来说,确实应由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必成接替。

第二天,王必成紧急搭乘飞机回到了昆明,主持昆明军区的一切工作。

谭甫仁政委被害一案,从案件发生直到案件侦破,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凶手是原昆明军区保卫科副科长王自正,自知无法逃生后选择了吞枪自尽。

由于主要犯人王自正的自杀,许多案件细节尚不清楚,因此直到1971年下旬,完整的结案报告才被送上公安部。到此,谭甫仁政委及夫人遇害一案,也终于宣告结束。

1971年6月,王必成被任命为云南省委第二书记。

1971年底,王必成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昆明军区司令员。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央军委根据需要,派杨得志上将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对越作战,王必成则从昆明军区调任武汉军区任司令员。

这次战前调离,对以打仗为荣的王必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调离昆明,让王将军久久不能释怀。为弥补不能上战场的缺憾,他写信给子女,鼓励他们上前线,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在他的坚持下,他的儿子和最疼爱的小女儿都上了前线。不仅如此,他还把在医院工作、刚怀孕的儿媳送上了前线。

在这场战役中,将军的儿子和女儿分别荣立三等功,让将军倍感欣慰。

图片

将军一生清廉,从不乱花公家一分钱,从不吃请,下部队视察时,只要看到桌上有大鱼大肉,就不上桌,直到把那些东西撤下去,才会坐下来吃饭。

将军恪守纪律,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不许参政;不许到秘书办公室看文件;不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私事;不许乘坐配给他的汽车;不许搞特殊化。

1980年1月11日,王必成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期间,他的脑血管疾病几次复发,愈发严重,最后无法下地行走。

1981年,在中央军委的关心下,他来到南京定居治疗。

1982年9月,王必成和其他36人联名致信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顾委委员,并得到批准。

1987年王必成正式离职休养。

1989年3月13日,王必成将军在南京病逝,终年77岁。

(作者:孔猛 选自公众号:息陬孔猛,如侵权请私信本人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巴菲特,加仓日本
下一篇: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智慧!